生态治河是一种先进理念生态治河是一种先进理念挫折和失败教训了我们,使得我们渐渐接受了“生态治河”的先进理念。
所谓“生态”,是指适合生存的状态,但这种生存状态既需适合于人类,同时也需考虑到适合于多样化的动物、植物。
对于河流来说,要提供这样一种生态环境首先,水质必须是无毒、干净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次,其流势必须是“自然而然”原生态的,即既有浅滩,也有深潭;既有波涛汹涌,也有静水流连;既有蜿蜒曲折之缠绵,又有大河东去之豪迈……此外,河中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创造保持空气、水分流通和交换的环境,以利于植物生长。
同时这种多生物形态的河道还必须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刷,完全没有防护功能的天然河道当然也是不可取的。
其实,“生态治河”理念并非是“新生事物”,而是古已有之,尽管先人们并没有将这种实践活动戴上“生态”这一19世纪才出现的“光环”。
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周代,已有在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归纳为“植柳六法”。
20世纪早期,我国已利用捆扎的树枝稳固斜坡的技术,控制沿黄河的洪水和侵蚀。
在欧洲,德国可谓一马当先,其生态治河(主要是生物工程技术)的运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美国有记载的生物工程的运用,则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常用于稳固河流堤岸,伐木道和修复斜坡,在技术上别树一帜。
其它领先国家还有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等。
让河流自然流淌要充分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就是要尽#大努力保持或恢复其原生态,其中包括尽量让河流自然弯曲,两岸除了人工植树造林、栽种花草外,还理应给更多种的野生植物的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空间。
这样,水中的水生物与岸边的植物、虫、鸟类等才能形成天然的生态环境,继而促使河水自我净化。
实际上,河流的流动过程,就是一个修复和自净的过程。
要知道,水自身是有洁净、修复能力的,在空气暴氧过程中,它会接纳很多能量,并进行一些能量交换。
无怪乎有的河流在前一段很脏,而到了后一段却变得清净了,水质的优劣竟有天壤之别。
实际上,根据河水的流速、流量等数据,专家们已能精确地计算出一条河的河水流到什么地方时可以完成自身修复。
为了让河流更“自然”地流淌,各种各样的生态概念,已被植入到今天的生态治河建设中:尊重河道的自然形态,改变早期治河采用的单调划一的河道“直通”模式,具体来说即是尽可能保持河流的原来的自然弯曲形态,尽量不对河道作“裁弯取直”的“修正”,并利用各种手段再造急流、浅滩、深潭、湿地等多样化的水环境,以便为各种水中生物创造多样化的“宜居”的栖息环境。
让鱼儿重返河中,让各种业已绝迹的野生植物迎来新生。
从国外引进的“生态铺砌”技术在国内已被广泛采用。
时下,我们的许多城市明智地摈弃了以往的“水泥盔甲”,转而采用生态砖、条石等材料取而代之:不够平坦的河床先用碎石填平,再铺上长约一米的条石,条石之间都有足够的间隔。
借鉴了澳大利亚技术制作的生态砖则中间镂空,孔洞足有两个成人手掌大小。
在河床、河堤上作这般“生态铺砌”后不但能满足水利、防洪排涝所需的高强度,而且两栖动物可以潜伏在砖块中间的孔洞里面栖息,水草也可以在里边茂盛生长,而砖块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还能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方便、宽敞的生物通道。
“石笼网”则是我国技术人员的首创:整体呈长方形结构,笼子内填充石料,构成结构灵活,具抗冲刷力强、透水性强的优点,用以加固河道和岸坡,不仅可防止河岸遭水流、洪水、风浪的侵蚀,而且其“透气”属性还特别有利于促进天然植物的快速增长。
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区(如降雨量或洪灾偏少地区),#好避免对河道进行硬化护砌,即保持天然软底,让流水和土壤直接“亲密接触”,以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顺畅交换;恢复自然界原有水系统的循环功能。
这样河水和地下水互相连通了,地下水位提高了,同时河水的自净能力也增大了。
采用乡土植物恢复、物种引入技术和生物工程措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小气候,还可减少河底堆积淤泥,促使河水更自在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