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胶州市在大沽河治理护岸工程建设中采取了生态护岸的方式,将大沽河堤防打造成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堤防”。
近日,记者在胶州市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建设现场看到,不少施工人员正在现场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自9月3日胶州市大沽河治理堤防工程在青岛市率先全部完成移交后,胶州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水利工程建管组迅速调集机械及人员,全面转入护岸工程及排水沟工程建设中,日上阵机械800余台,施工人员1500
余人。
”现场的一名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沽河治理护岸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工,将于10月底前全部竣工。
随后,记者沿着样板段的河道向上游走,碰到了许多工人在铺设一种深绿色的编织袋。
只见编织袋一侧有一个夹层,夹层里有一层草种子,工人向袋内填装满疏松的种植土后,将有种子的一层整齐地顺着河岸向上垒,垒完后再用固定带子锁紧。
“这种袋子叫生态袋,就是将草种子均匀地撒在袋子一面,袋子里面装满生长土,全部袋子铺设好后,在上面喷水,使种子发芽,这样整个坡面就长出一层草,不但具有生态景观作用,还有增强抵抗洪水、保护河堤
的能力。
”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说道。
记者从胶州市水利局了解到,胶州市在大沽河治理护岸工程建设中,采取生态护岸的方式进行建设。
“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这次大沽河治理护岸工程采用的生态护岸形式更加丰富。
”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大沽河治理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格宾石笼、生物袋等生态护岸形式,还根据不同河段的地形地质状况、水文气象、泥沙及冲淤变化等综合考虑,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材料的河道生态
护岸选择。
“全段共有生物毯、连锁块、木桩等13种护岸形式,这13种护岸都是生态护岸,这样就避免了像以前一样对河道大量地衬砌化、硬质化,将水、土及其他生物隔离开来,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可以将水
、河道与护岸、河畔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胶州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态护岸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和避难的场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大沽河绿化工程二三标段11月底完工近日,记者从胶州市胶北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胶北街道办事处自接到大沽河绿化工程任务后,就组织大沽河绿化工程工作组开始加速推进大沽河绿化工程2号标段、3号标段的绿化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