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力学#佳水力半径的理论,传统的护岸工程遵循用#经济断面输送#大流量的原则,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追求断面渠化和较小的水力糙率,在使用功能上侧重防洪固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现阶段传统护岸结构型式可分为直立式、斜坡式或斜坡式与直立式组合的结构型式:
(1)直立式护岸。直立式护岸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浆砌块石、混凝土方块、石笼、板桩、加筋土岸壁、沉箱、扶壁及混凝土、砖和圬工重力挡水墙等结构型式。
(2)斜坡式护岸。斜坡式护岸又可分为堤式护岸(包括堤身、护肩、护面、护脚和护底)和坡式护岸(包括岸坡、护肩、护面、护脚和护底)。
(3)混合式护岸。混合式护岸兼容如上两型式特点,一般在墙体较高的情况采用。传统的护岸工程建设以水泥、砂浆、石料、混凝土和沥青等为主要建筑材料。
建立生态型石笼网护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和改造,它携其固有的优势悄然而至,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防洪角度来看,护坡工程对河道裁弯取直,笔直渠化后的人工河道虽然满足了航运方面的要求,却为防洪埋下很大的隐患。以水力特性的观点来看,原本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减低了河水流速,且将河道流速分层,有利于不同生物对其特定生长环境的需求。蜿蜒的河道还能蓄洪涵水和削弱洪水来临时的破坏程度。同时,护坡工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先河岸的植被,并且将水体和外界环境用水泥和钢筋混凝土隔离,只会导致洪灾总体风险的不断增大。相比之下,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岸边植被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
其次,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护坡工程改变了河道的天然形态,整平了河岸滩地,直接影响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河床的多孔质也不复存在,滩地的自然裸地很大幅度减少了,河岸生态功能退化,原先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冲击。天然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通过水流运动对污染物质的沉积和输移以及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对污染物质的转化,水体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净化功能。然而,护坡的出现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循环系统,割裂了水体与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造成了河流自净功能的丧失。
#后,从景观角度来看,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护坡降低了河道的自然化及两岸的亲水性。现代景观生态学强调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自然状态,营造优美的水边环境,提供丰富自然的亲水空间。
综上所述,建立生态石笼网护坡不仅是人类对前期不合理的河道工程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继续利用河流资源以及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有力保障和借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