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国内外各种河流治理方式的,国内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历程,采用的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研究探讨,通过对传统型治理手段和新型治理手段的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整治应注意的问题,力求为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建立关于生态型护岸生态功能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及对河道开展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河流整治中硬化渠道,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目前,国内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失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水体污染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使用水泥衬底和护坡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自净能力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裁弯取直,改变了自然流态,俗话说,“水性喜曲”就是说水的流态不是笔直的。
因此,我们在河道治理中要顺其自然。从蓄水的功能上说,“长藤结瓜”是较理想的布局,能较好的满足用水要求。但从地形图的规划布置到实地的现状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过分地强调“裁弯取直”。由于河道裁弯后,河道长度缩短,比降变陡,其上下游河段必需进行调整。主要表现为:上游河段水面比降变陡,流速增加,水流挟沙能力增大,导致河床冲刷,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来沙量增大,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这些调整又会给河道防洪、周围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